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做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学生引路人

———谈如何做好一名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海杰

2019-06-07     浏览(192)     (0)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关乎思政课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整个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让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火起来”,一直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学改革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具体思路。如何做好一名思政课教师?结合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我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至少在三方面实现突破:认识上的高度、理论上的力度、教学中的温度。
  基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高度认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思政课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它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同为教师,思政课教师却有其特殊的职业使命,我们肩扛的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思政课绝不能打擦边球、更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哗众取宠,而是要“讲好讲准”“讲活讲新”“讲实讲真”思政课,旗帜鲜明地发挥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站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方向,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坚决与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做斗争,及时纠正学生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认识,使三尺讲台成为负能量的过滤点、正能量的传播站。因此,思政课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的提升,要更加注重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要紧盯“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目标的实现。
  基于理论的彻底性释放思政课的力度。优秀的思政课必然是有穿透力的课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但信仰绝不是嘴皮子功夫,而是要建立在内心深厚的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是其中心问题。国家认同不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党的领导认同、政治认同、国民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因此,思政课教师绝不是“心灵鸡汤”贩卖者,而是国家民族问题的研究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道者。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讲清楚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奇迹的故事,讲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的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财富,讲清楚文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讲清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楚新的世界历史特点和实践要求,特别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事说清楚,信仰就有了现实依靠;原委弄明白,信仰就有了逻辑支撑。唯有此,思政课才可能有穿透力。说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就是说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和真讲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此,思政课老师必须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必须有一种传道精神、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唯有如此,才可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基于深厚的情怀传导思政课的温度。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但问题的关键是亲和力和感染力究竟靠什么带来?照顾今天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采取多样的生动形式来克服教学形式的单调固然必要,但为了吸引眼球而淡化理论魅力甚至牺牲思政课内涵,则得不偿失。技术手段和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思政课以其特殊的目标和性质行走在教育最普遍和一般的规律之上,情怀理应成为贯穿创新始终的一条红线。思政课教师是在用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来分析国家民族的成长,既有为其伟大成就欢呼的激情,又有客观分析其曲折的理性;思政课教师是在以执着的传道情怀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既要用透彻的分析阐明其科学性所在,又要勇于直面不同声音对它的挑战和质疑;思政课教师是在以博大的仁爱情怀展现榜样力量,既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坚守,又对学生的困惑迷惘示范引导。
  思政课教师是在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为学生供给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想养分,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