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牛年纪事

己丑年1949:新生的共和国和新生的北京农业大学

2021-02-05     浏览(485)     (0)

本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北大农学院合并的历程,并介绍了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故事。作者从新生的农大到农业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分享了他对于开国大典的感慨和对于中国农业教育的影响的展望。




■本报记者 何志勇
  1949年,己丑牛年,这是世界瞩目的一年。
  历经劫难,走过烽火连天日,历史定格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亿万中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今天,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在此前的9月10日,中央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北大学三所高校的农学院合并建立新的农业大学。开国大典那天,“华北大学农学院在北平师生与原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师生,共同组织队伍,统一指挥,参加开国大典。”“9月中旬,学校接到参加开国大典的通知,全校4000余名师生奔走相告,喜不自禁地投入紧张排练之中。”那年24岁的赵伟之后来回忆说,学校特制了红底黄字的“北京农业大学”横幅,还制作了许多彩旗,精心排练了节目。大典的前一夜,同学们彻夜未眠。
  1949年,黄辉白转道香港辗转到达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不久归属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1928年出生在前英属沙捞越华侨家庭的黄辉白,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世界大战,饱尝了逃难、失学的痛苦。入学后不久,他“满怀喜悦和激情”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游行,亲身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北京农业大学大师云集,实力雄厚,黄辉白也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53年,学业成绩优异的黄辉白毕业留校,全身心投入果树学的教育和研究中。十年“文革”浩劫后,-黄辉白以农口最佳成绩考取赴美首批访问学者的资格,回国后转调华南农业大学任教,成为我国果树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1949年10月1日,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那个瞬间永远印刻在黄辉白的脑海里,他以自己献身科学的热情感染着学生,劝导同学们为国争光:“每当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时,令我备感幸福的是,在我的名字后面能加注‘中国’二字。”
  当农大的同学们走过天安门广场时,他们的一些老师、校友们正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看着眼前沸腾的广场,更是心绪激荡。
  开国大典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有600多人,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和候补代表;二是警卫服务人员、新闻记者及特邀人员等。在这些人员当中,农大人至少有8人,他们都是不同界别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政党代表:中国人民救国会代表孙晓村,他后来在1951—1960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团体代表: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17名代表中(正式代表15人、候补代表2人)有4位农大人,他们分别是: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委会主任乐天宇、教务长沈其益;1916—1923年、1927—1928年,两度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并担任森林系主任的校友梁希;1924—1928年,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当时最年轻的教授(时年仅22岁)蔡邦华。
  军队代表:陈漫远是华南人民解放军8名正式代表之一。
  特邀代表:在75名特邀代表中,有两位农大人,他们分别是:1922—1926年,先后担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章士钊;1919—1923年在北京农业专科学校学习并毕业的校友胡子昂。
  1949年秋天,沈其益等一批科教、民主人士从香港辗转回到北京,不久就与梁希、乐天宇等人一道参加了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在这期间,按照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规定,自然科学大会筹委会推选产生了全国政协委员17人,参加了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国旗、国徽、国歌和国家领导人”。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典、聆听毛主席讲话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沈其益后来回忆说,“我目睹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心情万分激动和无上光荣。”
  “参加这次会议,使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和光明前途,加深了理解,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那天,胡子昂又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见证了开天辟地的盛况。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像过电影一样:从1919年进京赶考,到这30年的沧海桑田,再到这一刻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真是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啊!他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个人的觉醒、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自豪感,顿时填满胸间!
  新中国成立,农大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巨大的热情“建设一个新世界”。从宣布组成农业大学筹备委员会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里,就顺利完成了三院合并搬迁。
  1949年11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的近400名教职工、600余名学生,齐聚北京罗道庄(今海淀区玉渊潭、钓鱼台一带),开始了新生活。半年后,这所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农业大学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
  中央对新成立的农业大学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1949年12月12日,教育部宣布了由25人组成的校委会,并任命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乐天宇担任校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俞大绂、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汤佩松任副主任委员。
  12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农大校委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全国范围内,以这样大的力量,办这样的学校是头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对这个学校方针与实施给以重大注意。我们建设这个学校,对中国农业及农业教育要树立新的榜样。”
  (资料来源:《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科教耕耘七十年》《星光灿烂——广东科技人物(2)》《偃师文史资料(第19辑)》《新中国北京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北京观察》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