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航空学院 - 《山东航空学院报》

两会内外热议高等教育

2019-03-15     浏览(115)     (0)
     关键词:4%【报告原声】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这句话铿锵有力,听了之后,倍感振奋!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证。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我们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用在刀刃上,把这宝贵的资金使用好,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会外连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刘华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心。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等使用和接受国家下拨教育经费的单位,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用好用准每一分钱,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理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报告原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大学是培养人才、产生思想、产出理论和技术、弘扬文化、服务国家发展、贡献国际之所。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兰大必须破解的难题。我们从人才培养抓起, “鱼” “渔”兼授。我们把科研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点。我们更要紧盯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地域、资源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将自然“劣势”转化为研究优势。
  【会外连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建设“双一流”要在内涵、底色和精气神上下功夫,必须将大学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格局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化机制改革与创新,注重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同步推进,在科技创新源头方面提供强力供给,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彰显一流实力。
  关键词:学风建设【报告原声】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惩戒学术不端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很振奋。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能回避的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风浮躁、学术有“水分”掺“沙子”的现象。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些都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同时也提醒我们,科研伦理和学风清正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需要包括预防和惩戒的每一个环节都真正发挥作用。
  【会外连线】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睴: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事关高校声誉和长久生命力,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为此,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鼓励教师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科研工作,避免科研“短平快”行为。我们力图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教育师生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
  关键词:“包干制”改革试点【报告原声】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也是科技改革中非常重大的问题。科研人员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研上而不是管理上。现在政府决定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不设科目比例限制,这就给了科研人员很多自主性,可以调整科研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这是符合科研规律,也是与国际规范接轨的。
  【会外连线】福建工程学院校长童昕:这有利于为科研创新工作营造宽松环境,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增强教师科研活力。希望国务院能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出台支持科研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高校科研工作的权责,把更多的主导权下放给高校,让科研工作者得到更多改革实惠。关键词: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报告原声】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2018年以来,职业教育改革“按下快进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放眼长远、精准点穴的政策措施。今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看到送给职业教育的大礼包,非常激动。这些都需要加快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希望这些好政策能尽快落实。
  【会外连线】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中央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入,地方政府也应把高职院校纳入区域发展整体布局,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技术服务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接,在政策扶持、办学投入等方面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实现校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