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攻克扶贫造血
最后一公里

作者:·魏培徵    
2023-11-15     浏览(147)     (0)

本文介绍了驻村第一书记魏培征在扶贫工作中,带领村委会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爱心超市,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并开发有机农业综合体,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实现高质量脱贫。


魏培徵:北大保卫部综合服务办主任。2018年至2021年挂职担任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第一书记。

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我有幸成为教育部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来到彩云之南的弥渡,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在寅街镇勤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与其他6位同志一道,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融入勤劳村委会,推动实现整村脱贫。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委会利用学校党委组织部等部门捐赠的10万元党费以及图书、投影设备等,于2018年10月份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爱心超市,在各支部配齐基本设施、完成制度上墙、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勤劳村党员工作群,将流动党员纳群服务,线上线下给大家讲政策、话村情、谈发展。按照“五个基本”要求,完成了9个党支部达标创建工作。

扶贫工作重在精准。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多次组织集体学习,为村组干部讲解扶贫政策,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困难,为农户出谋划策。同时,帮助困难群众做通思想工作,因户施策,防止漏评、错退等现象发生,确保扶贫资金合理、合规、有效地帮扶到困难群众。

彭家庄支部党员充分发扬“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的奉献精神,在水库征地、房屋评估、住房宅基地分配中从自家做起,例如党员彭勇在征地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是党员,先量我家!”他的举动带动其他党员纷纷跟上,让征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搬迁群众住进了漂亮的水泥房,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移民后扶项目的支持,群众从不理解到支持,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搬迁户”变成了“搬迁富”。产业要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既要解决供给的问题,更要解决需求的问题。

为了让村里的农产品能被外界所知,驻村干部积极开拓电商渠道,带着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搭建起“勤有荟萃”的淘宝电商平台,挖掘出16类好产品,并在学校师生中广泛宣传,一年内就销售农产品30多万元。为持续做好产品销售,学校积极联系电商平台,校友在当地研发种植有机作物。勤劳村走出一条农产品销售兜底保障、优品优价、新品研发三个维度共同发力的帮扶路子。

有机农产品有强烈市场需求。我们在得知前来帮扶的校友中有人掌握现代有机农业技术后,便邀请他们组织团队到勤劳村调研走访,尝试利用村子有两个中型水库的优势,开发融互联网电商、有机农业、生态康养等为一体的有机农业综合体。其中,马岳、邱璐夫妇举家搬迁至勤劳村,同时租赁了村民流转的37亩土地和归属于村集体的一处房屋,在多项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途径。

依靠学校和校友资源,以及云南省各级部门的帮助,勤劳村和贫困村民得到了全方位的扶持。

在物资方面,面向北大学生募集回收1500套迷彩服装投入“爱心超市”,还有从学校设备部争取投影设备,从州地震局争取电视机和家具。在教育方面,争取薛兆丰教授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为三甲完小捐赠20万元成立“梦想中心”,邀请北大支教团与学生们分享成长经验并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万元。在基建方面,落实彭家庄水库二期建设资金1亿多元并于2020年4月竣工蓄水,争取方正集团和州级部门出资69万元于11月建成勤劳村村民广场,争取220万元资金于11月建成天目山村的引水沟渠,争取240万项目资金修建三合下村生态塑木廊道。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暖了民心,指了方向,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干劲也更足了。

全村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水、电、路、网、医、教、公共场所和集体经济等满足脱贫指标,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考核验收、脱贫攻坚普查和成效考核,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实现高质量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