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教学一线

课堂出“诗人”

——探访“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新生讨论班

作者:校报记者  李慧宁  ■    
2022-01-05    

诗歌作品集书影诗歌作品集书影

秋日的午后,阳光穿过绿叶的缝隙,从古朴素雅的窗户中洒进北京大学老地学楼207的教室。一阵微风吹过,伴随着窗外海棠树簌簌作响的摇动声,将元培学院大一新生倪嘉怡的思绪带入了与世隔绝的仙境。她陶醉其中“我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希望这个梦可以一直做下去。”这里就是中文系秦立彦教授为元培学院开设的新生讨论班《诗的美与力——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的课堂。

“写诗像游泳,看别人游和学理论都不如自己实践”

《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秦立彦首次在元培学院开设的新生讨论班课程,小班授课,共15名同学选课。现代诗歌阅读是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从英语本身去理解英美诗歌的诗意和美感。在八周的课程里,秦立彦带领学生阅读了华兹华斯(Wordsworth)、狄金森(Dickinson)、叶芝(Yeats)、弗罗斯特(Frost)四位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诗歌是语言中最难转译的部分,“即使你能熟练运用一种语言,作为非母语者去感受他们的诗歌依旧困难。”课程助教、元培学院大四学生张卓辉介绍道。秦立彦选择同学们英语水平可以驾驭的诗歌,通过摘录经典诗句、反复研读原文的方式,让同学们体会诗歌的美感。“秦老师讲课不那么死板,不会从写作手法、技巧这些条条框框出发讲诗,她会针对诗歌本身来分析韵律节奏、音步、诗行和诗节等。”通过阅读倪嘉怡感受了诗意,并知道了最好的诗歌是如何写作的。

课程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诗歌创作及讨论。

“写诗就像游泳一样,看别人游泳和学游泳的理论都不如自己实践。”每周课后,秦立彦会让大家创作一首诗歌,下次课上会和大家一起赏析同学们的诗歌创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秦立彦鼓励大家通过自己写诗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美意,“自己写诗,美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在练习中同学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创作了数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诗歌是生活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

“老师没有指定写的诗歌一定要跟课堂内容相关。”倪嘉怡说,“她希望我们留意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发现平时常会忽视的灵感,把这些灵感汇集起来写进自己的诗歌里面。”

“当我们为球赛胜利抱紧彼此雀跃/您此时又为谁喝彩?脚下的人们实在愚蠢/操起干戈踏向敌对的阵营/作为母亲的您会心痛吗?但您恐怕会再次原谅孩子们的错/只愿能生长出两条手臂/将俱伤的双方一同搂进怀中。”

倪嘉怡是元培篮球队的一员,在某次训练结束后,她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篮球架,灵光一闪,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诗歌里。“我原以为诗歌的门槛很高,一般人没有能力欣赏或者写作”,上完课程的倪嘉怡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也能够写诗了,原来诗歌是如此平易化和可以接触,诗只是一种很优美的文体和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秋风带不去,带不去/相思浓,带不去/相思重,看不见月亮的夜晚/恰好是中秋……”这是元培学院大一新生施霁烊创作的一首诗歌《丢、丢、丢月亮》,2021年的中秋是这位四川大男孩离家在外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他把诗歌当成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把思乡之情写到了诗歌里。施霁烊最初并不中意这门课程,开始时还因找不到灵感而没有提交作业,“老师并没有给我扣分”。秦立彦并未对课程设置优秀率限制,她给同学们创造了充分宽松的授课环境,让大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享受课堂。在她看来,诗歌是陶冶情操的过程,并无好坏之分。

施霁烊课余时间也会玩玩游戏。《游戏崩坏3》中的无量塔姬子是他非常喜欢的角色,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玫瑰、列焰、飞往星辰》的诗歌描述游戏对战中的无量塔姬子。同学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个年纪特有的本色和记忆,一学期下来数首诗歌把他们不同的侧面拼凑起来,形成了鲜明完整的形象。

在这门课题上还有一群最会写诗的飞行员,15名同学中有一半是空军、海军飞行班的学生。成队走出35楼去训练,是助教张卓辉对双飞班同学的唯一了解。但是通过课上的诗歌创作,他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有同学写飞行体验,杂糅着真实经历和想象;有同学写训练中迎接的日出……其中有一首令张卓辉印象深刻:“海子说,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真希望,他今天就可以幸福”。“我读到时很难过,但又有一种更深层的感动。”双飞班同学积极明朗的生活态度让他动容。诗歌是生活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交流。

“写诗是保持你鲜活的最好的办法”秦立彦告诉同学们,生活过得很快,但如果写成诗,那些鲜活的东西就会一直保留下来。无论是倪嘉怡、施霁烊、还是双飞班的同学们,都在用自己的眼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去重新审视前人的诗句,去创作属于自己的诗作,诗歌的涵义就这样被不断地拓展、丰富。

“一门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兴趣和研究的课”

2001年,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元培”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在北京大学启动,志在探索新时期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新生讨论课是元培学院为了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和节奏而设置的。

“我们对老师的期待是希望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能力、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为目的。”元培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孙飞宇教授介绍道。新生讨论班是引导学生以研究和兴趣为主,鼓励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密切交流的课程。今年第一次开设的《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课程赢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反响。

课程结束,秦立彦将同学们灵动的想象力落实成可供阅读的文字,将同学们的诗歌汇集成册放在了元培书房,取名《流动的盛宴》。她希望这不只是一本诗集,而能成为一本特别的诗刊:元培书房的座位是固定的,经过此处就能留步小憩;享用完后起身,把座位让给后来的人,他们可以继续加入这场诗歌之宴;对于享用完的人,盛宴的记忆也能留在他们的身体里,带上诗的世界继续他们的旅程。

诗人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用语言重新体验生命的方式。秦立彦希望通过新生讨论班的课程模式,让大家都能快乐地享受这门课程、享受诗歌。“希望这个梦可以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