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论《论语》中的生死观

杨帅

2013-10-14     浏览(69)     (0)

  “生”与“死”是一个亘古永恒的话题。无论是 圣人还是平民,学者还是农夫,都无法逃避生死 的轮回,或华丽或平凡地走过一个完整的人生。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便在无形中慢慢消 逝。从幼时的天真懵懂、少年时的叛逆与激情、中 年的成熟与稳重、老年的无争与安详,到最后逐 步接近死亡,生命归于沉寂,这便是人生。
  庄子云:“生之来不能却,去不能止。”在庄子 眼里,生命的出现与消逝是人本身所不能决定 的,是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难以抗拒。如今, 当“生”与“死”的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深入思考的 时候,我在《论语》的思想领域里,对于它似乎有 了更加深刻的思索与更透彻的认知,看到了一种 不同的生死观。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当涉及到对彼岸世界 的思考时,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学 说,似乎更加注重对现实的思考,将现世的生活 置于中心来思考整个人生。“未知生,焉知死”是 孔子对于鬼神之事的回答。似乎儒家真的没有宗 教情怀,他们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一主 线,必然影响到儒家对生死态度的处世方法。当 人面对生死产生忧虑的时候,便会出现对生死的 思考。“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 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可以死,可以无死,死 伤勇。”所谓见微知著。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从 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便可以了解 到,他们对于人生命的态 度———珍惜生命。在坚守“仁” 与“礼”的道德基础上,重视生 命存在的价值。而对生命的态 度又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 还涉及到了儒家思想中所涉及到的“孝”的观点。正 如《孝经》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 伤,孝之始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直至今日仍然 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乃至整个中华民 族。正是因此,我们的民族更加重视生命的延续与 传承。我以为,儒家的生死观更具有现实主义意义, 更关注现世的人事。
  相对于《论语》对待生命态度上的理性与现实 主义,道家思想给我们的或许是一种更加超然物外 的感觉。“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在其 看来,生死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无需执着于生命 的长度而去做些什么。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 一,提倡苦生乐死,因此就有了庄子“妻死鼓盆”的 故事。对于庄子这样的行为,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 生看来是费解的,但若是了解了道家、庄子对于生 死的态度及感悟后,便会有新的认知了。因此,道家 对生死这一问题,与儒家通过《论语》所表现出来的 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生”与“死”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摆在眼前 时,《论语》将我引领到了另外一个思想世界。人生 于世,或许真的有命数在冥冥之中已经决定了什 么,但是对于生命,无论我们是有着超然于物外的 洒脱,还是执着地奔走于人世,或许都应该好好深 思生命意义之所在。当暮年已至之时,只希求,不会 像人间萍客般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