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报》
孔子论仁(一)
作者:赵宝泰
仁是各种美德的综合,《论语》中孔子论仁,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要具有仁德的品质,二是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孔子从两个方面加以表述,一是述仁之言,二是行仁之事。
一、孔子的述仁之言。
《论语》 中“仁”字共出现一百零九次,一次是“人”的假借字。“观过,斯知仁(人)矣(见【4.7】)”三十次是弟子、他人问仁或谈论人。以上三十一次可以姑且不论。孔子谈到“仁”字共七十八次,归纳起来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什么叫仁,及对不仁行为的批判。
首先,孔子肯定仁就是“爱人”。有一次弟子樊迟请教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就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见【12.22】)。这里的人包括一切人,对他们要有仁爱之心,关怀他们,爱护他们。孔子说过对“人而不仁”的人,“疾之以甚,乱也。”(见【8.10】)。意为对人而不仁的人痛恨得太过分,也是祸乱产生的根源之一。
孔子这一见解可用超凡脱俗加以概括。表明孔子对不仁的人也要团结、善待、诱导、教育,使他们改变不仁的行为,成为一名具有仁德的人。如果对他们一味地歧视、排斥,乃至抛弃,无异于把他们推向作乱的道路,这样不仅不能挽救他们,他们做乱的行为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可见孔子所说的“爱人”,具有宽泛、深邃的内涵。
其次,是强调自身修养。有一次弟子颜回请教孔子什么叫做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对克己的内容加以说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见【12.1】)。这一章是就个人层面来讨论如何做到具有仁德的人。“克己”为约束自己,即结束自己一切不合道义的欲望,“复礼”为回归到礼制的轨迹上,即自己的言行都要符合礼制。“一日”指有一天做到了这点,“天下归仁焉”指天下的人都会用仁德的美名来赞誉你。
孔子提到的四个“勿”,指凡是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动 (心动,行动)。这里说的四勿,不是说对非礼的事不应该如何,而是指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地步,四勿成为一种本能的行为。这里对礼制要多说两句,虽然礼制是执政者所制定的,但要合义,以广大人民所认同的前程。特别是孔子心中的礼制是以重民、爱民、惠民的重要内容(详见后文)。如果人人都遵从礼制与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仁德之风便会遍行天下。
再次,是慎言为仁,有一次弟子司马牛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教导他说:“仁者,其言也讱”,意为不轻易说话,要特别谨慎。司马牛对老师的教导疑惑不解,孔子又进一步说明:“为之信,共言得无讱乎?” (见【12.3】)。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称司马牛“多言而躁”并引此则语录,可见孔子是针对司马牛的缺点,有的放失地加以教诲。但这教诲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在说话之前要想到是否能做到,不但要言行合一,而且要力求行为在言语之前。孔子认为有品德的人在说话前要想到“耻躬”(自身)之不逮(做不到)也。(见【4.22】)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见【14.27】)。可以说,“其言也讱”也是一种仁德的表现。
最后,孔子认为具有某些美德也近于仁,孔子说:“刚(刚强)、毅(果断、果敢)、木(质朴)、讷(话语不轻易说出口)近仁。(见【15.2】)。一个人刚强,敢做敢为,勇于担当,是以没有私欲为前提的;果敢具有见义勇为,能舍身成仁的特点;质朴,如石木自然天成,朴实无华;言语不轻易出口,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可见慎重之极。这些美德集于一人之身,当然就近于一个仁人了。
为什么说“近仁”而不直接说仁人呢?因为做一个仁人,仅有这四种品德不够,对仁人远有更高的要求,如礼乐的熏陶,意志的培养,才智的增益,是非的精确判断,并且能将自身的仁德转化成对民众、社稷的功业等等,才能称为一个仁人。
有一次,弟子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对五种品德做具体解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见【17.6】)这五种美德孔子已经说得明白、具体。如果我们将这五种美德与“近仁”的四中美德做一下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区别,对“近仁的人”只说他们个人具备了四种美德,而此章的仁人,强调的是他们的功业,只有将自身的美德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功业,才能够称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为仁人。
与仁德之人相比照的是不仁之人,孔子对这种人持批判的态度。首先,伪装的行为称不上是仁德。孔子两次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分别见【1.7】 【17.17】)。“巧言”,即花言巧语,能说善道,虽然所说的言辞似乎无可挑剔,但不是出自真心;“令色”,指讨人喜欢的容色。“巧言令色”都是伪装出来的,只是为了取悦于人的伎俩而已,只是作为满足自己私欲———比如物质利益、地位、名誉……而不是真实的内心表白,所以孔子称这种人是没有仁德的。
其次,不仁德的人难正确对待贫困与安乐。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久处乐(安乐)”。(见【4.2】)没有仁德的人长时间处于贫困之中,就会无所不为,长时间处于安乐的环境中,就会放任无度。他们无所不为的做法,小则可能危害身边周围的人的生命财产,大者可能危害社会的稳定安全。放任无度可能会带坏他人,败坏社会风气。《论语集注》评说:“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是对这类人危害的一语中的之言。
最后,不仁之人会败坏礼乐。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见【3.3】)。相传礼为周公所制定,具体内容指在社会中人际之间所必须遵守的言行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乐,指能陶冶人们美好情操的健康音乐。不仁之人不可能正确对待、遵行礼制,他们也会讨论健康的音乐,甚至会听健康的音乐,但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不可能从健康的音乐来提升自己美好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