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 《榆林学院报》
生命的哀歌
———评《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纪丽
文章评论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认为它揭示了人生的悲哀和生命的价值,包含丰富的知识,如历史地理、文学风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玉器知识等。文章还提到小说中的感情特别多,如母女情、父女情、兄妹情、爱情等,并认为悲剧的命运在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上重演。文章最后表达了对这部小说的感动和哀歌的共鸣。
多次细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我体味到的是人生的悲哀,生命的价值。一个深沉而又神秘的故事,揭示了冷酷虚幻的现实,让人久久回味,难以释怀。
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地领略了人生的哀歌,同时更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奈,但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书中包含的知识特别广,既有历史地理,又有文学风俗,还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吸引人的玉器知识和宗教信仰。随着故事脉落的逐渐清晰,所有的文化底蕴都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了。
从整部书看,各个情节,不同角度都有其独特的风姿。一口气读完,感动、痛苦、忧伤、愤怒、无奈五味俱全,声泪俱下,吟咏之间,忘记了男人的坚强、自尊和虚荣,忘记了时间的行走,也忘记了自己生命摆渡的艰辛。因为,一切与此相比,简直就是平素。
故事中的感情特别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母女情”,有深沉的“父女情”,有浓厚的“兄妹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有无私而又亲切的“同学情”等等。美好的感情加上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文笔,一部充满感情的名著就由此而生。
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归结到一起,命运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韩子奇从开始流浪到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师傅家学艺开始,注定要演绎一场人间悲剧,韩新月出生在一个不容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恋就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复仇使人失去理智,而同样的命运却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时代则将一切的悲哀深埋。新月的母亲因为二战的混乱,随韩子奇携带宝玉漂流国外的时候,产生了不该有的爱情。因为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人们是无法容忍一个男人和自己妻子的妹妹有染的。可是悲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的女儿韩新月出生了。她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可是她却不受另一个女人的欢迎,那就是她一直称呼为母亲的女人。开始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照片上的妈妈和现实中的妈妈看起来不太一样呢?一直困扰了她十八年的问题终于解开,可是明白真相又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的姑妈也因此而死。
十八年后,女儿新月的经历与她亲生母亲所走的路是如出一辙。由于外语成绩出色,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外语系学习。大学的新鲜生活使新月暂时忘记了家中的不快。可是一年后新月得了心脏病,彻底打破了新月刚刚宁静下来的生活,就在新月生病的日子里,楚老师表明心迹,与新月产生了原本不该有的爱情。最后,随着新月生命的终结,这段爱情灰飞烟灭。
我也很同情韩子奇,在他流浪的时候,是师傅把他养大成人,并教他学艺,临终还把女儿许给他,并嘱咐他照顾好他的小女儿,将来为她寻一个好的归宿。他感激师傅的养育和再造之恩,把玉器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对妻子相敬如宾,一家人和和睦睦。就在这时,二战爆发,韩子奇为保护玉器带着新月的母亲漂流国外,并与其发生了他自认为是真正的爱情,怨由此而生,韩子奇的妻子感到无比愤怒,她无法容忍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发生感情,并有了孩子。
而韩新月的母亲是一个敢于打破世俗常规的新时代女性,最终也没有勇气面对女儿和现实,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再次出场后,从此消失不见,做了一个逃避者。
新月死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穆斯林葬礼为一个二十岁的生命演绎人生最后一段辉煌。可是或许没有谁能真正清楚,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又为谁而息?为韩子奇的悲哀,还是为新月的悲哀?哀歌为谁而唱?哀歌为你我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