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科研处 权福军    
2016-04-01     浏览(53)     (0)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两个人同心合意,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这里强调的是团结的重要性,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对“团队”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单凭个人的力量或单学科知识越来越难于满足科研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界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团队”概念被逐渐引入科学领域,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成为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科研团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学校科研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坚持,三个培育”的科研工作思路,其中“坚持团队建设,培育研究平台”成为“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下面就如何组建科研团队,组建科研团队应注意的问题等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何谓科研团队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在他的著作《团队的智慧》中指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斯蒂芬·罗宾斯在其著作《组织行为学》中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国内学者张艳玲指出,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在科研队伍管理中推行的一种人才组织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可以把科研团队理解为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目的,由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从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出几个关键词:一是“目标”,团队成员有着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二是“互补”,科研团队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团队成员要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团队成员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三是“责任”,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而在完成团队的目标时,共同分享成果。
  高校科研团队按照不同的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研究内容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开发型和综合研究型等;按团队人数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按实现研究目标所需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合作型和短期合作型;按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又可分为单学科团队和跨学科团队等等。如何组建科研团队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师徒型”的传承模式,因此,在团队的组建上可以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组建科研团队。通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建课题组,形成科研团队。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组建的科研团队具有目标明确、具体、单一的特征,研究规模小,周期一般较短。但如果能发扬“滚雪球”精神,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则能得到持续性发展。比如,我校旅游学院的“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建设”团队,开始时是从申报教育部课题形成课题组,通过几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目前,6人科研团队共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立项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软科学课题1项、文化厅课题2项、济南市社科规划课题1项;正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教育厅课题1项;在《东岳论丛》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我校学报2016年第1期开设并主持“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研究”特别策划专栏。从申报课题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特色鲜明、学术成果丰硕的科研团队逐渐形成。
  2.以学术活动为契机组建科研团队。通过举办“学术前沿论坛”“学术沙龙”“博士论坛”等学术活动,使那些有着相同研究爱好、学术兴趣相投的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自发形成科研团队。比如,青少年研究所张振国博士,近期将主持一期“博士论坛”,论坛的主题是“高校青运史研究及应用平台建构”,论坛的目标在于寻找志同道合者,建立青运史研究团队。这种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凝聚力较强,团队成员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结缘。同时,团队领军人物的作用非常大,需要具备战略眼光,能够调动多种资源。
  3.通过成立跨学科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组建科研团队。“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是指以某个学院为主负责组织和管理,其它相关院部参与的校级研究机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要打破院部和学科界限,在其设定的研究领域内,采用知名学者牵头、科研团队自组、研究项目自选的方式开展团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目前,“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以文化传播学院为主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舞蹈学院等参与,聘任国内知名学者作兼职顾问,围绕地域文化研究主题,自选研究项目,目前,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研究团队已具雏形。
  4.以计划引领项目为依托组建科研团队。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征集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发布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计划和课题指南,通过项目申报,整合学校的学科资源,集中某个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相关院部的合作,形成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团队,围绕“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凝练研究特色。近期科研处将会同青少年研究所共同发布2016年学校科研计划项目“青少年工作创新工程专项”的招标课题和立项指南,旨在通过专项项目申报,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突出研究特色。
  5.以人文社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人文社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平台。以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为例,通过创办青少年发展论坛,成立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管理办公室,设立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等途径,团结和聚集省内外青少年研究力量,形成青少年研究合力。
  6.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组建研究团队。高校的科研说到底要为教学服务。教学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还应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启迪与引导,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就很难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会形成一支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从而带动和衍生出一个单学科科研团队。
  7.通过服务社会组建科研团队。紧盯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对接相关行业产业,有针对性地整合学校学科资源,构筑多学科联合攻关平台,在服务社会中组建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团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要明确。目标是团队运作中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前提也是建设团队的目的。虽然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可以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但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阶段性的稳定。
  2.一个有影响力的带头人。科研团队的权力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专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应该具有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使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
  3.群体成员之间要优势互补。之所以要组成团队,就是因为一个人无法完成某一研究,因此团队成员的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应具有互补效应。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4.有利于科研团队发展的管理机制。科研活动的创造性与不确定性要求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因此,团队成立后,要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公正合理的考评体系等。这样才能在团队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团队成员围绕团队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5.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形成一定的团队文化,科研团队才会打牢发展的根基。科研团队成立初期,就要倡导和建设一种尊重人才、合作互助、知识共享、凝聚力强大的团队文化,使每一个团队成员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真正达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
  学校“十三五”科研规划蓝图已经展开,在科研团队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书写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微信上读到的一首小诗,以此共勉!
  遇到一群人他们会点燃你的激情觉醒你的自尊支持你的全部———称之为“团队”
  遇到一件事唤醒你的责任赋予给你使命成就你的梦想———称之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