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 - 《吉首大学报》
明 灯 一 盏 镇 蛮 烟
——湘西籍台湾总兵刘明灯的故事(上)
作者:文/郑英杰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草根摄影家,堂兄郑世华先生一生痴迷的只是山水、百姓和摄影。他集毕生心血,继数年前出版了湘西武陵摄影纪事《武陵峰如烟》后,今年又推出了续集《山水情环》。品读欣赏这本厚重的摄影纪事,令我感动的,不仅是湘西武陵山水之奇、人文之美,还可从一帧帧珍贵的摄影图片中,读出一些历史人物的传奇。
我很喜欢时下一句流行语,叫做“我们都是有故事的”。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人的经历或许平平淡淡,而有些人的故事却波澜壮阔。尤其是那些传奇人物的人生,有着更多的戏剧性的传奇故事。穿过历史的云烟,台湾总兵刘明灯、文人雅士田名瑜、文学大师沈从文……一个个扑面而来。我顿时感到,世华兄说得对呀,世事如烟,有益者则永存,永存的往事却并不如烟。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国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于刘铭传治理台湾的故事,早些年电视剧《刘铭传》热播以后而广为人知。至于湘人刘明灯、孙开华、吴大廷、杨岳斌都曾先后坐镇台湾、戍边卫国的故事,恐怕世人知之者寥寥,而这些人皆为湘西人,恐怕更为世人所不知。我是湘西人,自认为对湘西文化是熟悉的,但以往只知刘明灯、杨岳斌坐镇过台湾,对孙开华“孙九大人座台湾”的传奇故事则孤陋寡闻,对吴大廷与刘明灯同赴台湾之壮举也是闻所未闻。
刘明灯是我的老乡,湖南大庸(现张家界永定区)人。我青年时期当下乡知青时,数次路过刘明灯故居,见过石人石马,印象颇深,但真要着手写刘明灯传奇,则苦于史料有限,无从下笔。世华兄是有心人,他给我提供了台湾摄影家温海涛的 《虎字传奇——一位摄影者的两岸新发现》和慈利县政协文史委编著的《武陵名人奇事録》等资料。
刘明灯(1838-1895),字简青,清道光皇帝赐号斐凌阿巴图鲁,祖籍张家界市永定区二家河乡人。刘是晚清左宗棠之爱将,左宗棠曾为刘氏家谱撰序,足见左对刘的器重。
刘明灯赴台前,福建沿海由左宗棠的新楚军布防。其时,左宗棠主福州,刘明灯、孙开华以福宁、泉州总兵衔分守两翼,所统驭的将士全都是远戍闽疆的湘西山民。同治六年(1867),刘明灯与吴大廷(时任台湾镇道员)率领七千湘军渡台。到任之初,台湾因政纪废驰,社会动乱,人民深受盗匪之害,刘明灯征剿抚绥,对冥顽者绳之以法,安定民心。及同治初年,台湾班戍之制已废,有册无兵,修船之费不减,战船竟无一艘。刘明灯到任后,整饬军务,裁治陋规,恢复班兵法章,制造巡洋船支,招募兵勇,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增置火器等,大大增强了台湾的防卫力量。同时,刘将大陆先进耕作技术及先进纺织、手工、医药等技术传给台湾同胞,并在台湾普及教育。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如此这般地血肉相连、血脉相通,皆因两岸都是中国人。
刘明灯坐镇台湾三年,至今在台湾留下的讯息有:二匾(一为新竹新埔刘家庙“本支百世”,另一为奏朝廷赐“敕建协天庙”御匾);二碑(一为刘提督碑,立于车城福安宫;一为公“虎”字碑,原址于石槽,因开路而迁于坪林茶博馆);三碣(一为金字碣,立于淡兰古道侯峒至三貂岭段;二为“雄镇蛮烟”碣;三为虎字碣,二者均立于台北草岭古道)。此外,尚有瑞芳的明灯路、明灯桥;在贡寮,尚有明灯私塾。
刘明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传说他出生之时,父亲刘起楚梦见星球火树千炬满堂,于是给他取名明灯。明灯幼时,奇气焕发,臂力过人,刀枪娴熟,犹精射骑。十七岁即中了武举,后来成了清廷的封疆大吏。他有五个弟弟,依次叫明烛、明燃、明煌、明燧、明燎,竟然一家人里,六兄弟全部中举。个个都是朝廷命官,一时间成为地方佳话。
如果你以为刘明灯只是一介武夫,那就太小看他了。他是一个有文韬武略的一代儒将。当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同治五年向朝廷推举他为台湾镇总兵的奏折云:“其人谋勇兼资,廉干而拊循,朴质而通方略,可望成一名将。”另据台籍举人及宜兰禀生黄元琛、林步灜等十二人所撰文云:“刘明灯揆文奋武,兼词章篆隶以名家,移孝作忠,历皖闽江而奏绩。有轻裘缓带,羊叔子之高风;羽扇纶巾,武乡侯之雅度;惟刚柔相济,斯宽猛咸宜。……”刘明灯的文韬武略,可从其在台湾三貂岭上题写的金字碑为证,碑上题有七言律诗一首,诗云:双旌遥向淡兰来,此日登临眼见开。大小鸡笼明积雪,高低雉堞挟奔雷。穿云十里连稠陇,夹道千樟荫古槐。海上鲸鲵今息浪,勤修武备拔良才。
该诗首句“双旌遥向淡兰来”点明事由,开篇起势不凡:陆防兵勇和水师船队高举战旗,从远方朝着淡水宜兰直驰而来,作者登高望远站在三貂岭上将台湾东北角的风光尽收眼底。全诗其势恢宏,其力威状,尽显这位建威将军登高望远的旷怡情怀和励精图治的远大抱负,足证其不仅精于“武略”而且深谙“文韬”,乃一文武兼备之良将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