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阳师范学院 - 《安阳师院报》

丹 江 游 记

作者:◎文学院  杨雨    
2024-03-15     浏览(20)     (0)

丹江为人们所知晓, 一是因为其不可埋没的功绩,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 淅川人吴元成先生的《重修九重阁记》描述的很有意思:“丹江口大坝高耸于前,陶岔老渠首竣工于后,终接刁连湍,淅、邓、新、襄皆得其利。 新时代有新作为,干渠千又四百公里,过湍、白、沙、汝诸水,穿黄北上,京津因之解渴,数十万移民及建设者为之欣慰也……”二是因为好吃的丹江鱼,喝着“矿泉水”长大的鱼,品种丰富,肉质细嫩鲜美,口碑极佳。

夏天处暑后,太阳竟是一天热过一天,蒸得人只想往水边跑。 坐车一路往西驶去,路边依然能看到拖着水管浇地的农民,庄稼绿叶耷拉着,都在张口叫着“水! 水! 水! ”越往水边走,情况才转好些,大概是近水楼台得水多的缘故吧。 我们休整了一番,第二天清晨便动身,太阳还未出来,正是好时候。

清风拂面,碧波荡漾,一眼望去,三山抱水,广阔的没有边际,登上七八层的阁楼远眺,方知水天一色这个词单凭想象,远没有眼前震撼。 这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水的海洋,给久居盆地的人们一次心灵上的饱饫。 漫步亭上,尽收眼底,犹如梦回酒醒。

下了亭子, 一行人往水边去, 走的是新修的水泥路,两边也不是什么观赏性的植物,是一些种着玉米的农田,约有三四十公分的根部泡在水里。 可玉米不是旱地植物吗?为什么不直接在水里种水稻呢?旁边等船的当地人说,这是干旱的时候播种,长出来的时候水又涨了起来,所以才淹着了。 纵使炎热至此,它们也能在水里泡着,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水源地。

路尽头是宋岗码头,轮渡会在此停靠,车辆在此换乘。 等着的人们说轮渡刚走,得等下一轮了,这样的一片大水,浩浩淼淼,隔绝两岸,从撑着的渡船到如今的轮渡,一代代的居民们日出乘船,日落而归,早就习以为常,与我们而言,却是新奇非常。 说是路尽头,倒也不尽然,我脱下鞋子,在浅水区漫步,险些被脚下青苔滑倒,我才发现这条路一直通往江中,水浅时就会显露,犹如巨龙穿行在山间,在水之上。 新路建在古路之上, 这条连接两岸的古道曾经承载了多少商旅、刀客的脚步,又引发过多少文人、骚客的情怀,连同屈原首次流放汉北之时的行吟,磕破过著作《后汉书》的范晔额头的碎砖,都已不可知。 因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 此路几乎都在汪洋碧波之下。 这条路通往何方? 不仅在水下,不仅在水上,更在脚下,更在心上。

正嬉闹着,有人喊船来了,抬头远眺,只能看到船在远处往前移,速度极缓。 慢慢靠近,带起极大的水花,才看清船身特殊构造,竖着的船带一个横着的船身,俯瞰肯定是个大直角,轮渡轮渡,渡人也渡车。 人们排着队,观光客车、货车、汽车先依次上去,人们在驾驶舱这边的甲板上观光,船开起来,风吹着衣服啪啪作响,船身两旁雪白的水花涌动,如潮似浪,汪洋恣肆。 我忽地想起来丹江也是农夫山泉的水源地,这样的好水,确实值得搬运到全国各地去分享。

往回走的是另一条路,车子绕来绕去,在山间转着,这里的房子隔了很远才看见三两个,而不是像平原上那样村庄接着村庄,居民也太少了些。 正好奇之时,我突然想起我们那边有很多移民村庄,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前,整村搬迁去的,他们曾居住过的村庄被一条宏伟的水渠替代,水渠里淌着丹江水,浩浩荡荡北上。 我曾听过水是有记忆的,每一圈涟漪、每一份波动,都记录着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波澜。 他们的故事,在无数蜿蜒中,汩汩奔往远方。

那之后,我常常梦见我住在丹江边上,欹枕听雨,开门见山,这一行,当真是余韵无穷啊!